你當前的位置:東豐物流 > 新聞中心 > 國家希望公路物流運輸領域能夠實現大集約、信息化、規范化、高效有序
作者: 梅亞東 2020年10月10日 01:41
在經歷了近10年的物流平臺發展、3年無車承運人試點結束、今年首批網絡貨運平臺上線后,國家希望公路物流運輸領域能夠實現大集約、信息化、規范化、高效有序的發展,改變以往分散的低效率運行模式,補齊公路物流運輸數據短板,更有利于推動多式聯運的發展。
而實際上,將真正落實到企業的運營中,雖然在網絡貨運平臺的申報要求和運營監管方面都明確了各種規則,但合規運營并不意味著有盈利模式,申報門檻和合規驗證等都需要一定的動態成本,對于資源不匹配或想要快速賺錢的企業來說,拿到網絡貨運平臺的資質可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,或者過于依賴于稅收洼地的企業一旦斷網,就很難持續經營。
承辦網貨物流運輸或結合自己業務實際情況,網貨 物流運輸 平臺的價值是否與公司未來發展相一致。以下就是我們根據以往物流平臺開發過程中總結的失敗經驗,學習總結,以便于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網絡貨運平臺的發展方向。
太模糊。對平臺來說定位太模糊,對客戶說的話太多,對物流平臺的市場定位是吸引貨主、車主、3PL、專線等參與方的基礎,你到底對平臺參與方有什么價值,用戶為什么只選擇你而不選擇其他人?
在物流平臺概念橫行江湖的時代,這一基本問題常常被人們所忽視,我們在分析物流平臺失敗者的定位策略時,發現他們多是利用概念,少見實質。
新潮流的概念基本都有體現,如物流界的UBER,中國的CH.Robinson,智能貿易平臺,運力貿易平臺,整車貿易干線,物流O2O平臺,中國最大的,國家第一的,國家最強的等等,但是,即使在同一定義下,物流平臺的輸出者并沒有突出自己的特點,比如你除了提供一個所謂的互聯網平臺外,在安全、服務時效、響應效率、貨主行業選擇等方面,你又有什么區別?
大多數的輸家是泛泛而談,盲從概念,然后依靠關系、資金,甚至粗魯的刷單或市場吹噓,最終在運營一段時間之后,老客戶離開,新客戶回避,口碑喪失等等最終玩死了自己。
閱讀 1077